拜唐苹在中国是怎么火起来的
日期:2018/9/24
近来写了两篇关于新上市的糖尿病新药SGLT2抑制剂的文章,一方面后台接到很多小伙伴的咨询,另一方面也有某网紫医药作家撰文相和,提到了关于糖苷酶抑制剂的中国市场大火的问题,不由想以一名最最普通的终端客户——临床医生的视角来谈谈。
也有小伙伴提醒作为医生,在行文中不应具体提及药品商品名,以显公正公允客观。不过我想既然是写个人公众号的文章,也就不必遮遮掩掩扭扭捏捏了,另外糖苷酶抑制剂这类药物虽然在中国有很多竞争产品,可是拜耳公司的拜唐苹恐怕无论是销量还是报表都是占有绝对优势的。
紧盯餐后、塑造概念
回想起来,在遥远的上个世纪90年代中旬,具体来说也就是1995年5月间,拜耳公司原研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商品名:拜唐苹)正式获批在中国市场上市销售。
记得当年为拜唐苹上市举办的临床咨询会上,与会所有医生都一致认为该药没啥前途。因为从作用机制上来看,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肠道糖苷酶而延缓淀粉类食物在小肠的吸收。既然如此作用,那不如让患者少吃些饭或者吃饭慢一些呢。
我想拜耳公司一定是捕捉到了来自于医生客户的意见,因此迅速制订了拜唐苹的市场定位。硬生生地在中国市场开始大力鼓吹打造所谓“餐后血糖”的概念,借着中国营养学会的膳食营养调查发现中国人食物结构以碳水化合物占绝对主要供能部分,大力塑造拜唐苹控制改善餐后血糖的形象,并且后期逐渐将餐后血糖过渡为“血糖波动或漂移”的概念。
这样的着力打造确实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现在还有一大批医生在概念中会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截然分开来对待,仿佛真的有某些药物仅仅作用在空腹血糖而另一些药物又仅仅作用在餐后血糖。
正巧去年底偶遇沪上知名医学咨询公司的沈老板,闲聊间方才知道,原来这个餐后血糖的概念竟然是当年他为拜耳公司做高参时出的主意,顿时不由五体投地地膜拜啊!
借势预混、削峰去谷
随着餐后血糖的深入人心,拜唐苹的销量也就逐渐稳步上升。在大约炒作餐后概念的5年后,诺和诺德、礼来这两大胰岛素制药公司开始在中国上市推广预混胰岛素。
当时的中国胰岛素市场一片凄惨,绝大多数中国糖尿病医生对于胰岛素的应用一方面畏之如虎,因为胰岛素使用不当会导致低血糖;另一方面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于2型糖尿病几乎还没有形成早期使用胰岛素的理念。
于是针对这种市场格局,胰岛素制药企业在中国上市预混胰岛素可谓是一种适合市场变化的道路。以往一提到打胰岛素往往都会想到一天4针注射,也就是一天3餐用短效胰岛素来控制,再加一天一针或两针中长效胰岛素来补充控制空腹血糖。
预混胰岛素则是选择了一条折中道路,采用一种混合了短效以及中效两种成分的胰岛素,一天两次注射。一方面减少了注射次数、简化了胰岛素教育过程,但是同时牺牲了一部分血糖控制的能力。
并且两大巨头公司根据全球市场的销量数据,选择在中国上市的是30%短效和70%中效的预混胰岛素。
这样的低短效比例,再加中国人群确实主食量比欧美大得多,于是立刻在市场上出现了关于预混胰岛素注射后餐后血糖管不住的言论。
拜耳公司迅速把握了这一机遇,在宣传拜唐苹控制餐后的同时顺带推荐联合预混胰岛素,另外还依据药物作用机制——延缓吸收,创造性提出了“削峰去谷”的概念。
关于这一概念我也问了沈老板,这回倒不是他提出的,而是沪上某位知名PSP在谈及临床应用经验时候总结归纳的。
倡导预防、安全护心
随着时间的进展,餐后血糖、联合预混胰岛素逐渐占据了临床糖尿病医生的心智,这时候恰逢拜唐苹的“STOP-NIDDM”研究结果发表,于是拜耳公司市场部有一次抓住机遇开始推广所谓“预防糖尿病”的概念。
当时糖尿病学界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有两派分歧,一派认为糖尿病不要紧,要紧的是并发症,因此只要研究避免并发症的方法就可以避免糖尿病所致的最终死亡事件;
而另一派认为与其去预防并发症,不如早期预防糖尿病,此派专家也针对这一治疗理念进行了一系列临床试验,只是采用当年最传统的磺脲类药物来进行预防试验的结果是失败的,而采用生活方式预防的试验结果尚未获得公认肯定的结果。
这时候STOP-NIDDM就成为了第一个获得阳性结果的药物预防糖尿病临床试验,虽然试验仅仅纳入了1429多人,拜唐苹每天用量达到300mg,但是临床医生关注的往往都是结果——减少了36%的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的转化(但是在停药1月后拜唐苹的保护作用自然消失这个结果却没多少人关心)。
并且在之后的糖尿病界还发生了知名学术流氓恶意狙击噻唑烷二酮的文迪雅事件,一时间糖尿病药物的心血管风险问题被炒作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拜唐苹市场部也及时捕获了这一市场变化,重新对于STOP-NIDDM研究进行数据分析,另外还组织了名为“MeRIA”的荟萃分析,从中提炼拜唐苹对于心血管存在保护作用的证据。
从而明显区别于市场上正在备受质疑的药物,主打安全牌,从而保持了市场销量不下滑,甚至在竞争对手逐渐退出市场份额的时候抢占了这一空白地带。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随着一系列新型药物的上市,并且客户对于新药天然具有“追新”的心理预期,能够为拜唐苹提供市场数据支持的临床研究也越来越少了,这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创造了连续15年每年15%增长奇迹的药物也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
不过近来发现拜唐苹有意借助肠道菌群研究继续保留市场份额,结果如何还需慢慢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