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增长!勃林格殷格翰公布2017年财报
日期:2018/5/7
净销售额增长的同时,这家以研发驱动的家族制药公司的研发总支出超过了30亿欧元,至2025年,公司15种新药有望获批。
今日,勃林格殷格翰发布了2017年财报。财报显示过往一年公司实现了净销售额近181亿欧元,经汇率调整后增长达15.7%(以欧元计算为+13.9%)。排除与赛诺菲业务互换所带来的所有一次性影响后,公司经汇率调整后的净销售额增长达6.1%(以欧元计算为+4.4%)。而公司的营业收入约为35亿欧元,净销售回报率达19.3%。
与此同时,2017年公司在所有业务领域均实现了有机增长。公司财务负责人、执行董事会成员Michael Schmelmer强调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用药品业务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主要归因于我们在美国与新兴市场的业务增长。”对于 2018年,公司也乐观预计净销售额将实现小幅增长。
01
人用药品业务获得巨大成功
在人用药品业务领域,公司有六种药品在2017年取得了净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成绩。它们分别是呼吸药品思力华®(SPIRIVA®)、抗凝剂泰毕全®(PRADAXA®)、糖尿病药品欧唐宁®(TRAJENTA®)和欧唐静®(JARDIANCE®) 、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药品维加特®(OFEV®)以及高血压药品美卡素®(MICARDIS®)。
总体而言,人用药品业务经汇率调整后的净销售额增长达6.9%,总额超过126亿欧元(以欧元计增长为+5.0%),增速超越市场平均水平。人用药品业务的净销售额占公司总净销售额约70%。
02
动物保健和生物制药取得绝佳业绩
动物保健业务贡献了公司总净销售额约22%。得益于与赛诺菲的交易所带来的额外净销售收入,动物保健业务在2017年的净销售额增长一倍多,达39亿欧元。而在生物制药合同生产领域,公司去年的净销售额为6.78亿欧元,经汇率调整后的增幅为10.7%,占公司净销售总额的4%。
03
人用药品和动物保健业务的整体策略
公司的一项关键战略目标是开发有利于患者(包括人类与动物)的整体策略。“以患者为中心”的数字化项目就是一个示例。勃林格殷格翰目前已成立了BI X数字化实验室,并将勃林格殷格翰风险投资基金的规模从1亿欧元增加到了2.5亿欧元,其中有5000万欧元将专门投入数字化创新项目。
目前公司拥有大量的同类首个与突破性潜在候选药物,可以见证过往研发路线的成功。作为一家研发驱动型公司,勃林格殷格翰在去年的研发费用占到了净销售额的17%(相当于人用药物净销售额的20%),至2025年公司将投入超过200亿欧元,用于人用药品的研发。
巨额的研发投入也带来了多项研发突破。在过去的四年里,公司在多个适应症上获得了14项监管批准,其中包括四个新分子化合物以及四项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公司目前拥有80个临床与临床前项目,其中65%具有同类首个与突破性药品潜力。预计到2025年,公司将会有15种新药有望获批,覆盖免疫、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呼吸系统以及心血管代谢疾病领域。
✔ 免疫学:IL-36受体抑制剂有望改变免疫介导性疾病患者的标准治疗。
✔ 肿瘤学:探索直接针对目前无有效药物的肿瘤细胞通路的靶向疗法,目前有10多项在研肿瘤产品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 中枢神经系统:将PDE9抑制剂研究项目拓展至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以及预防首发精神病等领域。
✔ 纤维化(呼吸系统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研究化合物尼达尼布(nintedanib )在各类纤维化间质性肺病(ILDs)中的应用;公司的同类领先化合物——AOC3抑制剂——正在进行II期临床试验。
✔ 心血管代谢疾病:进行相关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采用恩格列净帮助糖尿病患者及未患糖尿病的患者预防慢性肾病与慢性心力衰竭的潜在疗效。
勃林格殷格翰的全球研发团队包括8000名科学家、医生与其他贡献者。同时,为了支持与补充自身的研发实力,公司正在进一步加强外部合作,扩大创新合作伙伴的范围。目前,公司已与70多家创新伙伴展开合作,包括高校、科研机构与生物科技公司等。
中国是勃林格殷格翰非常重要的市场。公司目前在中国有5个基地、15个办公室,拥有约3600名员工。2017年中国净销售额取得两位数的强劲增长,汇率调整后达到近43%。因此中国对勃林格殷格翰来说是非常具有活力、增长迅速的市场。
人用药品在中国区取得了巨大成功。2017年吉泰瑞®、欧唐静®、双加®和维加特®四款药物在中国获批。2017年1月,和梅里亚成功整合之后,公司的动物保健业务成为中国跨国公司中的领导者。同时公司也在中国开展生物制药合同生产,为本土和国际公司提供一流的服务。目前,勃林格殷格翰是中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提供生物制药合同生产服务的跨国公司。主要客户来自中国以及其它国家。
过去20年,勃林格殷格翰在中国投资总额超过2亿欧元,2017年至2022年公司计划投资1.5亿欧元。
信息来源:医药代表
|